盡管1月美股大幅反彈令對沖基金凈值回升3.5%,創下2010年9月以來的單月最佳業績表現,一家境內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業務總監趙誠(化名)卻直言“產品難賣”。
“今年以來邀請逾40位境內高凈值人群到香港參加了兩場海外對沖基金產品募資路演沙龍,表達投資意向的高凈值人群寥寥無幾,估計最終簽訂投資協議的人數同比下降逾七成。”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目前,他所在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正代銷多家海外頗有知名的對沖基金產品,需要境內高凈值人群前往香港簽訂投資合同,并以個人境外美元資產進行投資。
在他看來,境內高凈值人群突然對海外對沖基金產品態度冷淡,一方面是他們擔心美國經濟負增長不可避免,自己可能淪為美股反彈的最后買單者,另一方面近期人民幣匯率反彈與A股反彈也讓他們暫緩了資產全球化配置的步伐,更愿秉承“現金為王”的投資策略應對全球經濟增長不確定性。
為此,他所在的第三方理財機構也改變產品推介策略,強調當前知名對沖基金紛紛調低費率,是“抄底”的好機會。
“但此舉能否打動境內高凈值人群的心,仍存在很大變數。”一家香港私人銀行負責人直言。經歷去年業績整體下滑6.9%,當前對沖基金的業績表現明顯低于房地產基金與私募股權基金,甚至沒有跑贏被動投資型指數基金。在收益優勢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即便對沖基金在費率方面做出重大讓步,不賺錢的“硬傷”依然會讓不少境內高凈值人群對此望而卻步。
潛在投資者同比驟降7成
趙誠坦言,他所在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能拿到數家對沖基金認購額度,殊為不易。
“此前他們不愿向境內高凈值人群開放認購,認為中國投資者投資理念尚未成熟,但經過我們多次游說,才同意在3月申購贖回期間,接受一定額度的境內高凈值人群資金。”但令他沮喪的是,自己的“煞費苦心”,卻換來了境內的投資冷遇。
相比去年初眾多境內高凈值人群爭相認購海外對沖基金產品,今年他們的投資熱情明顯回落。具體表現在兩場海外對沖基金產品募資路演沙龍期間,詢問基金費率、基金投資策略、基金管理團隊以往從業經歷的境內高凈值人群明顯減少,不少客戶甚至在會議結束后直奔商場購物。
“即便有數位高凈值人士在現場表達了投資意向,但當我們后續跟進時,都對這項投資猶豫不決。”趙誠直言。這也讓整個業務團隊頗感驚訝,以往,他們一直認為1-2月是海外對沖基金產品銷售的旺季,因為年初很多境內企業家會在香港殼公司“截留”部分利潤用于海外投資或置業。
起初,趙誠認為這些企業家不愿投資,是因為需要將資金匯回境內用于企業經營,但后來他們發現部分企業家對設立離岸家族信托相當熱衷,意識到他們其實不差錢,而是擔心自己此時投資,很可能成為美股多年牛市的“最后買單者”。
“與此同時,近期人民幣匯率反彈與A股反彈也讓不少境內高凈值人群放緩了資產國際化配置。具體表現在他們正通過滬股通深股通等渠道加倉A股。”上述香港私人銀行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數年香港金融監管部門加強理財產品代銷的合規性,迫使當地不少第三方理財機構不敢向境內高凈值人群推介高風險高收益理財產品,也令境內高凈值人群海外投資熱持續降溫。比如香港金融監管部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將60歲以上的高凈值人群認定為“風險承受力偏中下”,因此他所在的私人銀行已不再向高齡富豪兜售對沖基金產品等高風險高收益產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境內高凈值人群對海外對沖基金產品的投資需求驟降,也是基于“吃一虧長一智”的教訓。過去數年不少境內高凈值人群爭相認購曾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期間業績出眾的對沖基金產品,但去年美股大幅波動卻讓這些基金凈值損失慘重,導致他們不再盲從投資。
調低費率難救投資者信心
為了吸引全球高凈值人群青睞,近期不少知名對沖基金在費率方面做出很多讓步。
一家美國對沖基金經理透露,去年7月以來不少知名對沖基金已將原先的2%管理費+20%超額收益提成收費模式,調整為1%管理費+25%超額收益提成,甚至個別激進的對沖基金直接推出“0%管理費+30%超額收益提成”。
在他看來,之所以大幅調整收費模式,一方面是近年對沖基金整體業績“跑輸”私募股權基金、房地產基金與指數基金,迫使他們不得不降低前端收費以安撫出資人的不滿情緒,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對沖基金引入程序化自動交易模型,令人員成本大幅降低,由此在管理費下調情況下也能維持日常運營。
比如知名對沖基金經理Steve Eisman已將基金管理費調低為1.25%,資產管理規模高達24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Commonfund決定免收管理費,改為收取30%的超額收益提成。Caspian Capital則決定為長期投資者提供更高的管理費收取折扣。
不過,對沖基金的這些讓步,未必能挽回高凈值人群的青睞。
“多數境內高凈值人群對此不感興趣,他們更關心對沖基金的賺錢能力,甚至他們愿意為業績出眾的對沖基金支付較高的管理費與超額收益提成。”趙誠指出。他曾向部分境內高凈值人群推介過兩款費率調低的知名對沖基金產品,但得到的回應是“調低費率表明對沖基金賺錢能力不強,既然沒有收益,干嘛要投資它們。”
上述香港私人銀行負責人坦言,當前境內高凈值人群在對沖基金投資方面的態度正呈現兩極分化——一方面去年在美股大幅動蕩期間仍能取得較高正收益的Citadel、橋水等對沖基金依然能獲得不少境內高凈值人群青睞,即便他們不降低費率標準,也能輕松獲得可觀的募資額,另一方面去年投資美股損失慘重的對沖基金即便今年初凈值回升力度再強,多數境內高凈值人群依然選擇持幣觀望。
“這就是對沖基金募資環節的游戲規則,概括而言就是成王敗寇。”他直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