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股一季度基金增倉幅度超10%
中公教育、捷昌驅動和克來機電等11股一季度基金增倉幅度超10%。
隨著基金一季報披露完畢,基金一季度持倉變動軌跡也浮出水面。一季度公募基金對252股新進或加倉幅度超過1%,對248股減倉或清倉幅度超過1%,192股的基金最新持倉市值超過10億元。兩股首次進入基金十大重倉股之列。基金十大重倉股和十大增倉幅度較大的個股今年以來的股價表現優異,幾乎全部跑贏大盤。
十大重倉股四席易主
數據寶統計顯示,以最新持倉市值來看,中國平安、貴州茅臺和招商銀行一季度蟬聯基金重倉股前三位。十大重倉股中有四席易主,五糧液、中信證券重回十大重倉股榜單,溫氏股份、立訊精密首次上榜。
五糧液、溫氏股份和立訊精密一季度均獲基金大幅增倉,持股基金數量較上季度翻倍,基金持股市值在流通市值中的占比較去年末均增加超過2個百分點。
上季度基金重倉的兩大地產股保利地產和萬科A一季度均遭基金減倉且跌出前十大重倉股,基金持倉占公司流通股比例較上年末分別減少了1.44%和0.91%。
基金重倉股今年以來股價表現優異,6股年內漲幅超過50%,為基金貢獻了較大收益。五糧液、立訊精密今年以來股價漲幅最大,分別為98.76%和84.99%。
11股一季度基金增倉幅度超10%
數據寶統計顯示,一季度252股基金持倉占流通股比例環比增長超1%,11股環比增長超10%。其中,中公教育、捷昌驅動和克來機電一季度基金增持幅度最大,增幅超15%。德賽西威和億嘉和為一季度基金新進個股,新進持倉占流通股比例分別為11.51%和10.73%。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一季度機構十大增倉股除億嘉和外,其余個股年內股價均跑贏大盤。中公教育股價年內已上漲94%,2018年凈利潤同比翻番。捷昌驅動和鵬鼎控股股價分別上漲了79%和74.66%。
7股一季度基金減倉幅度超10%
一季度共248股基金環比減倉幅度超過1%,7股減倉幅度超過10%,佩蒂股份一季度持倉基金數量由13家減少為10家,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例環比減少21.85%,降幅最大。最新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扣非凈利潤同比下滑了73.48%,一季報業績披露后,公司股價快速下行,4月以來股價已累計下跌23.74%。
基金十大減倉股中,3只來自計算機行業且2018年業績表現不理想,長亮科技、超圖軟件2018年扣非凈利潤分別下滑了51.35%和24.63%,深信服扣非凈利潤同比微增5.44%。此外,通源石油本期被基金清倉,上季末基金持倉占流通股比例為9.97%。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一季度基金十大減倉股中僅有2股今年以來跑贏大盤,股價整體走勢不佳。
龍虎榜資金搶籌這類股
4月22日龍虎榜中機構及營業部席位資金凈買入1.53億元,其中凈買入的個股有25只;凈賣出的個股有23只。凈買入前三名個股分別是春興精工、領益智造、特發信息,凈買入金額占當日成交額比例達9.78%、15.62%、9.34%。
從盤口資金流向來看,主力資金凈流入超五千萬且龍虎榜凈買入個股共有12只,其中春興精工、特發信息、領益智造等個股資金凈流入金額最大。凈流入力度最大的個股有旭光股份、領益智造、山鼎設計,凈流入力度分別為40.67%、36.53%、35.45%。
春興精工6連板 資金流入近8億元
最新數據顯示,兩市共有145只個股連續上漲超過三個交易日,87只個股連續上漲超過五個交易日,連漲天數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全柴動力(12天)、力帆股份(10天)、凱龍股份(9天)。連漲個股期間累計漲幅最大前三名分別是興齊眼藥(123.85%)、全柴動力(94.87%)、凱龍股份(86.89%)。
值得注意的是,145只連續上漲個股中,21只個股期間主力資金累計凈流入超過億元。其中,累計資金流入最多的為春興精工,主力資金累計流入7.6億元。
領益智造等短期均線現金叉
截至4月22日收盤,有137只A股的5日均線主動上穿10日均線,其中國際實業、閏土股份、奧馬電器等個股的5日均線較10日均線距離最大,分別達2.74%、2.72%、2.62%。
值得注意的是,領益智造、正邦科技、新五豐等個股主力資金凈流入居前,分別達到3.13億元、2.44億元、1.61億元。
224股均線近日呈多頭排列
截至4月22日,224只個股5日、10日、20日、60日四條均線近日呈多頭排列。其中振興生化、新雷能、恒星科技股價與60日均線的乖離率最小,分別為5.55%、7.92%、8.93%。
另外,61只個股不但上述四條均線呈多頭排列,120日、250日均線也呈多頭排列。數據顯示,這些個股中神力股份、寶勝股份、黔輪胎A與250日均線的乖離率最小,分別為13.79%、19.98%、23.94%。
在5日、10日、20日、60日四條近日形成多頭排列的個股當中,45只2018年年度業績凈利潤同比增幅超過五成,蘭州民百、佳沃股份、川潤股份等個股業績增幅最大,分別為1004.41%、903.92%、598.68%。
注:本資訊后4張表格已剔除近一年上市新股。